编辑导语:提到年最火热的行业,直播行业一定拥有姓名。由于疫情的原因,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不少电商纷纷以直播为渠道达成营销目的,更是为直播行业的火热增加了筹码。本文作者针对直播这种对网速高要求、消耗流量快的内容消费形式,为我们分享了他的一些看法。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基建逐渐完善,技术的跃进,网速实现飞跃(这从人均月流量消耗的变化也可见一斑,年人均月流量消耗还只有M,而到年十月份,这个数字达到了12GB)。

网费资讯的下降与网速的提升使得人们有能力在所有内容形态消费中无所顾忌,直播这种对网速高要求、消耗流量快的内容消费形式也逐渐被人们熟知并广泛接受。

为了避免文章的繁琐,我们略过对于直播的介绍,直接进入正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会以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抛出关于直播的几个问题:

从内容形态上,直播具有什么优劣势?直播数据怎么结构化?私域直播有价值吗?直播的边界与未来畅想?并尝试给出自己的一些浅薄看法,如果你有其他的观点,那么不用怀疑,以自己为准。那么,下面让我们开始吧~

一、从内容形态上,直播具有什么优劣势?

1.图文、音频、视频三足鼎立

太阳之下,本无新事。

内容形态同样如此,图文、音频、视频这三种内容形态成为了如今最主流的信息传递媒介,虽然短视频呈现出一种灭杀一切的势态,但其实三种内容形态在用户时长上彼此互相蚕食,但其实本质是各有优劣,且无法完全替代,因此也会长期共存。

在现有科技基础下,人在互联网上能够被直观调动的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看美食视频被吊起的馋不算哈),处于比较浅的交互维度。

在这其中,图文和声音都是单维度的,分别对应视觉和听觉(视觉听觉),视频则是混合维度的,同时调用了视觉和听觉。

而本质上,追求刺激是人内在的基因,更多感官器官的调用,会带来更强烈的刺激,因此短视频在内容消费端的风靡也就有了它的底层逻辑,即更迅速的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给予更强烈的刺激。

值得警惕的是,单感官器官调用的内容形态之间是可以共存的,但混合维度的内容形态具有排他性。

比如在图文时代,音频是重要补充,在进行图文内容消费的时候,音乐可以无缝插入。而在听音乐的时候,和朋友聊天、浏览评论区的图文也能给自己更多共鸣,这种peaceandlove的现状在视频时代被打破了。

因为视频天然对于人的注意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你没法在看短视频的时候再浏览其他图文、听其他声音,因为本身视频就包含了这两种信息媒介,占据了你的眼睛和耳朵。

这也是视频适合做全屏沉浸态的原因,反正我(指视频内容)也要霸占你的所有注意力,那么为什么不在屏幕上占据更大的空间,表达更多更有冲击力的内容呢?

2.内容生产消费成本与直播

互联网的普惠性主要体现在极大降低了信息表达和信息传递的成本,而这引申的话题是内容表达的平权到底孰对孰错,今天我们不纠结于法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只从内容生产侧和消费侧来看,当前的内容形态的一些表现。

内容形态与成本

PS:上述内容生产成本基于内容具有消费价值,消费成本指的是用户理解难度,难度高则消费成本高。

我们从图中可以发现的一个点:内容被接受程度主要看消费成本,而与生产成本关联不大,用户消费推动内容生产。因此从2G到5G,我们有图文时代,有如今的视频时代,但却没有音频时代,因为音频在消费成本上要高于图文和视频。

同样参考音频,直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内容生产成本最高(很多能排视频的人直播毫无魅力,最后展示为又臭又长又无聊),内容消费成本也高于视频(直播是同步的,没有前因后果可以追寻),更麻烦的是,图文时代,音频因为调用感官器官不一样,尚可与图文互为补充,但视频时代,因为排他性,直播很难做到与视频互为补充。

那直播的优势在哪里呢?

我个人倾向于“跨内容形态的能力、同步性带来的互动感、亲密感、陪伴感”。前者是指其实严格意义上,直播并不算一种内容表达形式,而更像是一种能力。

因为图文可以直播(早期贴吧的直播贴,火钳刘明)、音频可以直播(YY游戏陪玩)、视频可以直播(常见于今天的秀场、游戏、带货等),直播可以调用单感官器官,也可以调用多感官器官,这导致了直播形态的多变性,它将所有的内容形态从异步变成同步。

而将异步变成同步的好处,则就是后一句话所言,同步性使得人和人、人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感空前强烈,人们往往会好奇“平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人是什么样子、平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人在直播中是什么样子”,这种窥探欲可以通过直播这种连接形式得到满足。

同时,即时感带来人不愿失去的损失规避心理也使得这种内容表现形式具有了一种从本源驱动用户消费的能力。

二、直播数据怎么结构化?

万物归于0和1

这个问题可以衍生为内容理解应该怎么做?

图文现在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内容理解方法论与内容数据体系,比如通过内容理解模型,提炼出的图文一二三级分类、标签、兴趣点等来刻画内容。

对于视频来说,同样可以通过内容理解模型,将视频逐帧拆分,通过nlp,cv,audio等深度学习模型提取这些信息特征,组成视频item的特征,最后作用于推荐等。

而直播相较于前两者内容形态,时间往往更长、无用信息点占比更高、主题更不明晰,这就导致内容理解更难做。本人特别好奇的是,直播现在结束之后留存下来的是哪些数据,如何用作推荐,以及有没有智能摘取直播高能片段的方式呢?

提几点想法:

1.直播长度问题

视频通过将长度变短,使得内容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也导致内容容易被理解,数据结构化更方便,帮助更好地用作于推荐,那么直播有什么方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与结构化难度呢?

比如更短的直播:将直播长度差不多降低到10分钟左右,极大降低生产和理解难度。

2.更细化主题的直播

在规定场景下的直播尝试,比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nianqinga.com/jwfss/10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