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一切都会变迁,没想到这么快与决绝。”1月23日后,武汉已不再是那个武汉。

中小学教育人,应该是武汉封城期间,除数万“白衣逆行者”之外,承压最重的群体之一。

截止3月14日,武汉当日确诊降至4例。“潮水”已经消退见底,疫情从“至暗”走向“黎明”,编辑部致电武汉教育人,依然有一半以上的人接通电话,没有力气说话,没有心情整理自己。

鲁迅先生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闪着,不必等待火炬。一位武汉校长告诉记者,这句话是他近期的心灵支柱。其实中华文明面对重大灾难,不正是因为这样一份延绵不绝的“精神系统”,才构成我们最具抵抗力的“社会免疫系统”?!

长达50余天的封城,校长和老师们需要不断引导学生,每日健康报备、筹划“停课不停学”;同时要自己防风险、家庭担责任;而他们中大多数人,还要作为国家抗疫基层力量,参与社区服务……

这些日子,大多数武汉教育人是沉默的。而这份沉默,并不代表他们被隔离了思考与行动。相反,他们比中国任何地方的教育同仁,都更深刻地直面了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生大考:病毒对每一位家人亲友和同事同学的威胁,几乎降临每一个社区的深创巨痛、生死背后的恐慌,和一份无能为力、有所作为交织而成的注定不能忘却的历史——他们的心里,刻满了无数生命浴火之后的反思与答案。

走过“至暗时刻”,他们做了什么?想了什么?该说点什么?

疫情是检验人性的核酸试纸,教育如何自处?

讲述人

韩瑾武汉开发区神龙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这是神龙小学校长韩瑾的一天。

白天她作为下沉社区干部,或变身门岗守卫,审证、登记、量体温,或为封楼住户和医护家属送菜送药送快递。中午休息,她得往返两校区巡视安全卫生状况,为进校区的老师们筹集防护物品,也抽空为社区初三、高三的学子采买营养品和学习用品;晚上又穿梭在不同的线上办公群,协调疫情防控,指导在线教学……偶尔空闲,她安排自己参与了几项捐款,还鼓动女儿一起为养老院、所在小区物业发起捐款捐物……

这场疫情,让身在武汉的校长们有了超出以往的考验和蜕变。韩瑾发现,疫情首先是人生百态的高度浓缩。有人悲壮,有人愤怒,有人孤独,有人抱怨,有人奋进,有人坚守,有人无知,有人无私……在这段疫情里,个人变成了什么样子?是颓废丧气的消沉和怨天尤人?是隔岸观火的冷漠和嗤之以鼻?还是沉着冷静的淡定和泰然处之?还是义无反顾的逆行和救助他人?

抗疫期间,韩瑾看到了武汉“疫”想不到的美——壮士断腕,顾全大局;看到了中国“疫”想不到的美——一方有难,八方来援;看到了人性“疫”想不到的美——无私慷慨,奋不顾身。她认为,这种美,就是教育的方向与价值,是塑造“大美”人格的不灭火种。

教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让自身成为教材。前线缺钱缺物,学校老师和家长多次发起募捐活动,筹款52万元,捐赠口罩12万个、防护服千套、消毒用品20余吨、蔬菜吨……更有家长把自家经营的酒店捐出来为疑似病人和家属隔离使用。

社区缺人缺力,学校26位教师下沉社区服务,47位教师负责每天远程对位居民健康排查,即使2月10日全市开始线上教学,也没有丝毫懈怠。

学生缺课缺爱,他们更是克服了一半老师在外地的情况,两校区集中师资,骨干培训、打通备课、共享资源,高质量完成全区网课任务。下午几乎全员上线辅导,尤其对医护、社区人员子女缺乏照顾和关爱的现状,老师们天天电话家访鼓劲。

课上是知识、是逻辑,课间是习惯、是反思,课外是自律、是品性。每一节课都是为“生命教育”而铺垫。

“人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尽力做点什么。”韩瑾相信,孩子们即使在未来人生拥有不同的坐标,但他们的精神内核理应具有相同的底色。这份底色,最容易在人生经历的特别时刻,被老师、家长的行为所烙印。

这场无人评价的考试里,我们都想得分!

讲述人

张灵武汉市汉阳区五里墩小学教师

突如其来的封城,对于武汉人而言,日子尤为漫长。

短短的一个多月里,各种情绪裹挟着不断攀升的确诊数字,如潮水扑向武汉的每一个家庭,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一名小学老师,张灵。

“一听说学校要我们准备网课,我赶紧连扑带爬奔向电信把一整年的网费给交了。”张灵想起那时的心情,觉得工作开启就是最好的“解忧良药”。彼时,爱人还在社区排着长队等待领菜。

2月10日,第一节网课前,张灵显得有些紧张。为了尽快熟悉网课直播软件的操作,反复修改课件和课程资料,调试音频及摄像头,选个不受干扰的场地,甚至不断调整语速……她每天都会花4个多小时来练习和改进,只因自己教的是一年级。

把家当办公室,把电脑当课堂,张灵和同事们一起被迫“沉迷网络”,开始夜以继日地钻研网课教学。“很多时候觉得快被自己逼疯了”张灵说,“但是看到那么多屏幕上闪过的小脸,那一瞬间就被治愈了。”

上午直播课,下午答疑课。为了照顾网络不好不能在线听课的孩子,晚上还要做一个录播,把课件发给学生。紧接着就是收作业、批改作业、反馈作业……关掉电脑、关闭手机,已经是深夜十一点了。

连续直播了半个月,张灵在网课里稳定下来。“除了正常授课,我们还得鼓起勇气给孩子们讲疫情相关的内容。担心自己的能量不够,考虑到有学生的家人还奋战在一线,很害怕去触及这个话题。但事实证明,孩子们的内心比我们强大!”

上周的班会主题课是“责任”,这周谈及的话题是“感恩”:我们的城市被按下了“暂停键”,但我们的生活却并未停摆,患者得到治疗,食物没有断供,在我们没有看到的背后,一定有人在负重前行?他们是谁?

孩子们的答案有很多,医护人员是排在第一位的,然后还有社区工作者、志愿者,送外卖、快递的哥哥,警察叔叔和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者……

“直面生死这个问题,你要说远,我们的同事有被确诊,我班上四个学生的父母都是医护人员,还有学生的爷爷、奶奶被隔离,这些都离我们很近;但你要说近,还好,我们都还好好地活着。”

确如其然,疫情给张灵这样的老师出了一份没有考试范围的试卷:一边做着填空题,不想让一个孩子掉队;一边做着选择题,直播软件试了一个又一个,课件改了一遍又一遍,安全强调了一次又一次……

“所幸,我们在这场没人评价的考试里,都想得分!”

没有人喜欢苦难,但直面它的人生并非只有代价

讲述人

皮静武昌实验寄宿小学美林校区教师

喜欢看《动物世界》的皮静,早就想过生命的长度。可是当灾难毫不留情地来到身边,她变得特别不淡定。“曾经一度觉得自己是个爱心泛滥的人,甚至有时还高调地奉称自己是‘伟大的烛光’。但在疫情面前,一开始的我确实是个怂包。”

1月5日,皮静的孩子开始持续发烧,医生诊断为“乙流”;几天后,皮静也开始发烧咳嗽。连续伴着虚弱的孩子睡了三夜之后,她简直快崩溃了,开始自责自己为何要换工作,带着孩子来到这个“恐怖的城市”。

当时的“不明肺炎”还没有引起恐慌。打了几天点滴,终于熬到了学校放假,带着孩子回到荆州老家。她没想到几天后,自己竟然会因为从武汉回来的身份,受到指责,受人嫌弃。

“那段日子,我既恐惧,又失望,天天流泪,好像一辈子都没有这么哭过,也从来没有对生命想得这么深。古人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那么我们究竟为何而生,怎样去活?这些对每个人堪称最重要的问题,似乎最痛苦的日子,才逼着我思考起来!”

没有人喜欢苦难,但直面它的人生并非只有代价。经此一“疫”,作为教师的皮静发现,自己与亲人、孩子、家长们的感情更近更真了,远方的问候变多。每一次的问候、对话,都化成一句“好好保重,春暖花开,我们武汉见”。一次电话里学生奶奶的哭诉,也让她深深体会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滋味。

“也许活着,就应该让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重新站起来的皮静依然有爱,却更加从容,“生活于每一个普通人,从来都应该是值得珍惜的经验,而非需要挨过去的日子。”

生命如此脆弱,人生或许短暂,但皮静开始相信,唯有像个人一样地活在当下,才能不给未来留下遗憾。

大脑里的“弯”,似乎一夜之间转过来了

讲述人

罗千胜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黄陵小学校长

春节临近,武汉黄陵小学的罗千胜校长还踩着置备年货的节拍。在超市买鱼的时候,疫情突然被手机里的信息放大。不久,封城的消息传来,罗千胜意识到,个人的生存安危,好似风中落叶。

最开始的日子是在浮想联翩中度过的:联想到《釜山行》等电影情节,说一家人不恐惧,视死如归,那是假的。

他每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nianqinga.com/jwftws/10864.html